中国古扇文献选刊(全四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和溪 定价 3200.00
责任编辑 黄鑫 ISBN 978-7-5013-7822-7
出版时间 2024-06-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06-30 印次 Y2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TS959.5
读者对象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扇子不仅是一种招风纳凉的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意蕴甚丰的文化器物,自古以来,扇子兼具礼仪性、功能性和审美性。丧葬祭祀中的翣和为政权制度下的卤簿仪仗扇成为其礼仪性的典型代表,千载流变,扇子的的品种、形制、技艺有了很大发展,因而制作和应用也更为广泛,并逐渐演变为工艺之扇和艺术之扇。







前言



扇子産生後,初期主要用作儀仗的障子。所謂“扇如手掌偉而立張”(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就是一種長柄大扇,其作用不衹是遮陽避日,更是顯示帝王威儀的儀仗用品。相傳舜有“五明扇”,周代王后、夫人輦車有翣。漢景帝時期,梁孝王儀仗使用雉扇,到唐宋儀仗成爲定制,有“蓋謂天子升降俯仰,衆人皆得見之,并非肅穆之容,故必合扇以障焉”(《宋史·儀衛志》)之説。後麈尾、羽扇、比翼扇相繼出現,又不止作爲國家儀仗使用。

爲人生風招凉,是扇子最基本的功用。據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自堯,《竹書紀年》所謂“箑脯”,清末民初趙汝珍《古玩指南》云:“堯時有廚生箑莆,不揺自扇,以其似箑故名以萐。後或編竹輯羽爲之,取其輕而多凉。”“萐”即懸室繩牽之風扇。關於扇子祛暑納凉之用,歷代詩作頗有描述,南朝許倪“蔽日無全影,摇風有半凉”,唐白居易“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宋秦觀“供奉宜升清暑殿,動摇合作御風仙”,明宣宗“掃却人間炎暑,招回天下清凉”,皆爲此意。

扇子亦可作遮面之實用器物,也被稱爲屏面、便面。宋程大昌《演繁露》有清晰解釋:“凡扇言障,取遮蔽之義。以扇自障,通上下無害。”史料傳記、詞曲小説中對扇的“遮蔽”之用有大量情節描繪。晋中書令王珉好執白團扇,謝芳姿作《白團扇歌》:“白團扇,憔悴非昔容,羞與郎相見。”唐王建《調笑令》有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以扇遮面多表現女性生活及情感。特别是“歌扇”用作歌舞百戲中常見的舞臺道具,演員借助歌扇展現角色的心理狀態與身份地位,如諸葛亮綸巾羽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晴雯撕扇等等。足見扇子在古代戲曲和文學作品中影響之大,正所謂“扇子傳情”。

中國的扇子,既是禮制實用器物,又是多種技藝融合的工藝美術品,其製作涉及編織、雕刻、鑲嵌、髹漆、拉花、燙花、繪畫、書法、詩文等諸多領域。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扇子有“懷袖雅物”的别號。其用料奢華、工藝繁複,尤以江浙地區盛産的摺扇最爲突出,象牙雕刻,螺鈿鑲嵌,玳瑁粘貼,一度成爲進貢摺扇的主角。

扇子的藝術性尤其體現在其與書畫文學的結合中。宋元以降,文人雅士在團扇、摺扇上題詩作畫,創作題材廣泛,技法風格多樣,成爲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一個重要的分支。目前仍有大量古代扇畫精品流傳至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紈扇畫《豆花蜻蜓圖》,表現苗圃間樸實的自然野趣;上海博物館藏有明陸師道摺扇畫《疏林遠山圖》,有陸爾學題詩,表現山水間的疏朗悠遠之境;近代著名畫家吴湖帆苦心搜求集藏清代七十二科狀元書畫扇面,有翁同龢、傅以漸、江鐸、陳繼昌等,雖尚未稱全璧,但已彌足珍貴,現珍藏於蘇州博物館。

扇子收藏不易,觀賞亦難。近人集扇,編印扇集,成爲晚清民國扇面藝術廣泛流傳的重要基礎。民國初年收藏家小萬柳堂主廉泉藏書畫名扇數百柄,不惜斥重金以珂羅版影印《扇面萃珍》《扇集大觀》等,彙集大量名家名作,如《沈周筆二叟清談圖》《文徵明筆聽泉圖》《惲壽平筆桂花》《王鐸筆空谷幽蘭》《八大山人筆哺雛圖》等,同時爲每位名家撰有小傳。這一時期扇集畫册的大量出版,還得益於印刷技藝的提升,珂羅版製版網綫極細,墨色極佳,靠不規則皺紋的疏密,表現扇面原作的深淺層次,所印扇集濃淡層次清晰,成爲當時扇集畫册大量發行面世的重要條件。如現藏於上海圖書館的《顧梁汾成容若書扇册》,爲清初兩位詞壇名家顧貞觀和納蘭性德自書的扇面,分别爲《金縷曲·寄吴漢槎寧古塔》和《水調歌頭·題岳陽樓圖》。兩人手迹流傳稀少,極爲珍貴,夏承燾曾稱其爲“稀世珍寶”。扇册另有梁公約、裴景福等名家的手書題跋,可以彰顯該扇册的流傳遞藏和重要價值。

《中國古扇文獻選刊》輯録影印歷代珍稀古扇典籍文獻三十餘部,包括《團扇詞》《扇影集》等詩文著作,《蕉窗話扇》《杖扇新録》等綜論文獻,從《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奩史》《皇朝禮器圖式》等文獻中輯録與扇有關的禮儀性和實用性文獻論説,以及清初至民國時期鈔刻、影印的《古今名扇録》《顧梁汾成容若書扇册》《歷朝名人扇集》等珍稀扇藝典籍。本書儘可能向讀者呈現文獻原貌,以期爲古代禮儀、古代工藝美術、古代書畫藝術等領域學人及相關愛好者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獻資料和研究借鑒。限於專業水準,難免疏漏,拋磚引玉,以求教方家。



編者

二〇二四年二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