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20年的古籍影印出版侧览(下)
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科学研究不断助力
文 | 南江涛 徐晨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我国编纂地方丛书有优良的传统,清代以来,风气尤盛。《中国丛书综录》著录郡邑类丛书75种。近些年,随着各地政府对地方文化的重视,新的地方丛书编纂蔚然成风。从省级行政区来看,除了极个别地区,几乎都在热火朝天地编修地方丛书,如《湖湘文库》《山东文献集成》《江苏文脉》《巴蜀全书》《浙学未刊稿丛编》《山西文华》《中州文献集成》《天津文献集成》《八闽文库》《云南丛书》《广西历代文献集成》《朔方文库》等。地市级丛书数量更为可观,如中东部地区的《金华丛书》《衢州文献集成》《宁海丛书》《绍兴丛书》《台州文献丛书》《无锡文库》《泰州文库》《镇江文库》《常熟文库》《广州大典》《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等。贵州遵义是西部走在前列的地区,《遵义丛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共计210册,收录文献404种。其《续编》规模更大,业已启动编纂。众多地方文献丛书的编纂,体现出地方各级政府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观察近年来的一些项目,我们不难看出其特点。

首先,项目一般由地方政府宣传部门或文史委、方志办等出资,为项目的落实提供资金保障。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对区域文献的整理一般起步较早,所以整体上东部地区地方丛书的出版密度高、层级多,往往是自上而下推进。各地政府部门多会争相效仿,征询当地专家意见后作出相应预算,项目的运作非常顺利。从县级项目的几百万元到省级项目数亿元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了与其他区域的差距。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能否立项往往取决于编纂者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样的地区往往是自下而上推动,由热衷于地方文化建设的当地专家组织发起,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争取立项。有的是目录乃至提要都比较成熟,对前期调查工作内容了如指掌,其成功几率比较高;而有些则是无米之炊,难以取得资助部门的信任,大大降低了成功率。故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应当广泛调研和借鉴不同区域的经验,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提高获得支持的概率,也为后面文献资源的获取和编纂出版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地方相关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是编纂的主体力量,为项目提供着学术支撑。比较成功的省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即是在山东省政府支持下,由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等具体负责编纂,选录了大批重要的山东籍学者的稿抄本,从学术质量到印刷水平都赢得了学界的赞誉。这是因为当地高校的学者有着多年对本地文化典籍的潜心研究,路子熟,上手快,能够切实保证将项目落到实处。又如《巴蜀全书》由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团队主要负责,《江苏文脉》由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团队主要负责,《金华丛书》《宁海丛书》《衢州文献集成》主要由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李圣华等教授主持编选,等等。地方文献丛书的特点当然远不止以上两点,将另文专述,此不展开。

课题研究的现实需求
以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等来看,近年来涉及文献汇编影印的课题为数不少,《子藏》项目就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子藏》的“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子”,收录各子著作时间,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而研究各子的著作,其下限原则上截止到1949年,并考虑适量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献资料。其内容一是海内外所存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二是为每种著述撰写提要。《子藏》整合了以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海内数十家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收藏机构的善本资源,真正做到了内容系统全面、底本择优择善,为先秦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预计收书近5000种,成书1300多册。截至目前,已出版《道家部》《杂家部》《名家部》《法家部》《兵家部》等5批24卷,精装689 册,涵盖典籍2514种。再如詹福瑞先生主持的“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是立足于唐诗选本的文献搜集与整理项目,需撰写选本提要,影印汇刊历代唐诗选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又如上文提及的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项目,也是典型的高校课题需求下的古籍影印出版成果。笔者担当责编的黄灵庚《楚辞文献丛刊》、徐雁平《清代家集丛刊》、踪凡和郭英德《历代赋学文献辑刊》、刘跃进《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钟涛和郭英德《历代骈文评注文献丛刊》、江合友《清代词谱词韵丛刊》等,均属此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加入汇编影印类子课题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原因:一是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想在一个重要领域获得突破,全面系统清理相关文献是基础性工作,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这样做过之后,规模化影印代替个别抄录,大大提高效率,既可以为课题组提供文献支持,更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便利,于人于己,功莫大焉。二是当下国内外文献获取有了较大改善。随着图书馆、博物馆古籍普查的进行和开放力度的加大,过去比较困难的底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收藏机构与科研团队的合作日渐密切,乃至不少收藏单位直接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既公布文献,又进行研究,一举多得。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几个侧面,一些传统的选题仍然有着非常好的生命力。例如,“四库系列”新增罗琳主编的《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四库全书底本丛书》等,相比于此前的品种,可谓后来居上。《中华再造善本》以其超大型的规模成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标杆性成果。《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甲库善本丛书》让寄存在台北的2600多种古籍更为直观地走入学者视野。而沉寂了数十年的《古本戏曲丛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出版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这三集,第十集也申报了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半个多世纪的夙愿终将完成。《四部丛刊》除了被翻印数次,近几年还续出了《四部丛刊四编》《四部丛刊五编》,等等。总而言之,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当下古籍影印出版的主要推动力。除了上述几种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归口,就是古籍影印图书大多流向图书馆等收藏单位,其经费来源仍然是各级政府部门。当然,在政府的上、中、下游的综合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也参与其中。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古籍影印业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科学研究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