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研究
 
 
分享到:
编  著  者 马捷,蒲泓宇,胡漠,张云开,谢雨杉 定价 168.00
责任编辑 唐澈 ISBN 978-7-5013-7437-3
出版时间 2024-11-29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11-29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图书馆·情报·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书系
所属分类
中图分类 F299.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当前,我国信息协同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企业、公民等城市各类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协同,大量信息被重复采集、挤压存储、低效利用,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严重拖慢了问题处理速度。基于这一现状,本书对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与模式展开研究,以协同论、图论、复杂网络理论、信息生态理论以及群体智慧理论为理论支撑,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和信息协同模式,分析信息协同网络的薄弱环节,提出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的整体优化和配置策略,对于丰富信息协同理论体系,促进信息协同建设向信息生态化发展,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目  录



1 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研究概述(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核心研究问题(5)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6)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1.5 研究内容(22)



2 理论基础(24)



  2.1 协同论(24)



  2.2 图论(25)



  2.3 复杂网络理论(26)



  2.4 信息生态理论(30)



  2.5 群体智慧理论(33)



3 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理论框架(35)



  3.1 信息协同概念与层次模型(35)



  3.2 智慧城市信息协同三元理论框架(45)



  3.3 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数据融合框架(51)



  3.4 信息协同行为(61)



4 国家层面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结构(72)



  4.1 数据获取(73)



  4.2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识别及可视化(73)



  4.3 节点影响力分析(77)



  4.4 节点关系影响力分析(79)



  4.5 节点信息协同关联强度分析(83)



5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结构(91)



  5.1 信息生态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模块及其相互关系(91)



  5.2 以智慧政府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生态网络构建(95)



  5.3 信息协同生态网络结构分析(101)



  5.4 信息协同生态网络静态特征分析(106)



  5.5 信息协同生态网络城际差异分析(110)



6 基于多元主体协同的智慧城市信息生态链(121)



  6.1 智慧城市的多元主体信息协同(121)



  6.2 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生态链的识别与分析(123)



  6.3 我国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生态链协同效应作用机理(125)



  6.4 我国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生态链协同效应优化策略(134)



  6.5 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效应的智慧城市信息生态链设计(136)



7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度测度(142)



  7.1 系统协同度相关研究(142)



  7.2 网络结构熵的表征与测度(143)



  7.3 智慧政府信息协同度测度研究——以深圳市为例(144)



  7.4 讨论(154)



8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的规范化(156)



  8.1 我国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建设标准(157)



  8.2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内容规范化(163)



  8.3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格式规范化(179)



9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映射——以长春市为例(192)



  9.1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映射原则与方法(192)



  9.2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映射流程(195)



  9.3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春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映射方案(197)



10 智慧政务背景下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223)



  10.1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224)



  10.2 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驱动模型(230)



11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236)



  11.1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构建原则(236)



  11.2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构成要素及作用关系(240)



  11.3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构建(242)



  11.4 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驱动路径(245)



12 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策略及保障措施(249)



  12.1 协同策略(249)



  12.2 保障措施(254)



结 语(260)



参考文献(262)



附录一 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286)



附录二 智慧长春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映射方案(316)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新时代城市运转加速, 随之而来的人口拥挤、 交通拥堵、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等各类“ 城市病” 也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 破解城市困局, 智慧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 智慧” 的城市需要能够迅速、 灵活、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各类问题, 解决矛盾的速度需要跟上甚至超过问题涌现的速度, 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而当前城市运行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 因此, 信息的及时、 准确和高效利用是实现智慧化的基础, 信息协同的实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当前, 我国信息协同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 政府、 企业、 公民等城市各类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协同, 共享渠道不畅通, 信息从产生、 传输、 存储到利用整个周期并未形成一个生态体系, 大量信息被重复采集、 挤压存储、 低效利用, 耗费时间、 人力、 物力、 财力,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也严重拖慢了问题处理速度, 行事低效。 基于这一现状, 本书对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与模式展开研究, 以协同论、 图论、 复杂网络理论、 信息生态理论以及群体智慧理论为理论支撑,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解析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和信息协同模式, 分析信息协同网络的薄弱环节, 提出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的整体优化和配置策略, 对丰富信息协同理论体系、 促进信息协同建设向信息生态化发展、 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前 3章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 第 1 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明确核心研究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介绍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 第 2章解释了本书的理论基础, 包括协同论、 图论、 复杂网络理论、 信息生态理论和群体智慧理论。 第 3章对信息协同的概念和层次模型等进行解析, 搭建了智慧城市信息协同三元理论框架和数据融合框架, 并对人的信息协同行为进行详细阐述。 第 1—3章主要由蒲泓宇、 胡漠、 张云开、 葛岩撰写。


第 4、 5章对我国当前智慧城市的信息协同结构进行解析。 第 4章以智慧政府为核心, 识别政府部门节点以及节点关系并测度各节点的信息协同关联强度。 第 5章进一步从实际的城市治理和服务流程操作层面解析信息协同生态网络结构, 对比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信息协同差异, 实现对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结构的可视化和强度分析。 第 4、 5 章主要由马捷、胡漠、 蒲泓宇撰写。





第 6、 7章进一步解析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结构中的多元信息主体, 并完成对信息协同网络的协同度测度。 第 6章识别和分析智慧城市体系下多元主体构成的信息生态链, 通过对信息生态链协同效应作用机理的分析, 提出协同效应优化策略, 并设计出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效应的智慧城市信息生态链。 第 7章以网络结构熵为指标, 识别出信息协同网络结构的重要节点和核心关系, 为信息协同的量化提供支撑。 第 6、 7章主要由马捷、 胡漠、 张云开撰写。


本书发现, 在信息协同实际操作过程中, 信息系统元数据的标准化问题以及信息人员的协同意愿问题是推动信息协同的重要阻碍因素。 因此, 第 8、 9章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的建设标准以及映射规则, 析出了多源信息系统元数据映射的原则与方法, 并解析了映射流程。 第 10章以政府公职人员为例, 针对信息协同行为展开研究。从认知视角解释了信息协同行为的动机, 分析了政府公职人员信息协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和驱动模型。 第 8—10章主要由马捷、 谢雨杉、 张云开撰写。


第 11 章基于整体研究内容和结论, 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 秉承系统观、 人本观、 互动观、 发展观和循环观的原则, 析出信息协同模式构成要素: 信息人、 信息环境、 信息, 并解释了各要素间的作用关系, 阐述了以应用情境、 服务对象、 协同数据三大模块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信息协同模式, 并分别从人本层、 业务层、 协同层和实施层给出信息协同模式的驱动路径。 该章主要由马捷、 胡漠撰写。


第 12章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协同策略和保障措施。 从信息协同参与者能力提升、业务流程再造和底层技术支撑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协同策略, 并给出法律制度、 人力资源、 技术和资金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该章主要由蒲泓宇撰写。


本书在理论方面梳理出智慧城市信息协同分析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 并提出信息协同网络的抽象、 测度方法体系, 为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网络结构的识别和测度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支撑, 为优化智慧城市信息协同结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践方面, 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也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在信息协同建设中精准施策, 完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 辅助顶层设计,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全书由马捷、 蒲泓宇统稿。





马捷


2024 年 11 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