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分享到:
编  著  者 柯平等 定价 218.00
责任编辑 唐澈 ISBN 978-7-5013-8142-5
出版时间 2024-12-31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12-31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图书馆·情报·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书系
所属分类
中图分类 G259.252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理论篇,从全面梳理国内外图书馆评估的学术研究入手,概述我国和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结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分析反映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下篇 (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为实践篇,对我国从1994年开始开展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详细分析第一次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背景、评估标准与评估实施过程。本书结合南开大学研究团队进行的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研制工作,揭示我国在公共图书馆评估领域的重要创新,包括评估标准的科学化、评估管理信息化和评估模式多元化等,讨论并描绘了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未来。


 
目录[ 滚动 - 展开 ]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研究进展(3)



 第一节 国内研究进展(3)



 第二节 国外研究进展(11)



 第三节 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20)



第二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历史与现状(23)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评估思想的产生(23)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评估的萌芽阶段(30)



 第三节 全国性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三个阶段(38)



 第四节 我国港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评估(49)



 第五节 经验总结(53)



第三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历史与现状(57)



 第一节 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发展历史(57)



 第二节 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现状(78)



 第三节 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120)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理论研究(130)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背景及其重要性(130)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133)



 第三节 影响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因素(145)



 第四节 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148)



第五章 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案例分析(150)



 第一节 伊利诺伊州公共图书馆区域评估(130)



 第二节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个体评估(133)



 第三节 广州图书馆第三方评估(145)



 第四节 东莞图书馆卓越绩效自我评估(148)



 



下篇 实践篇



第六章 我国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研究(203)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缘起与意义(203)



 第二节 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回顾(214)



 第三节 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分析(219)



 第四节 第一次公共图书馆定级标准与评估结果(229)



 第五节 第一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思考(233)



第七章 我国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研究(235)



 第一节 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背景(235)



 第二节 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回顾(244)



 第三节 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分析(249)



 第四节 第二次公共图书馆定级标准与评估结果(266)



 第五节 第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成效与思考(268)



第八章 我国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研究(279)



 第一节 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背景(279)



 第二节 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回顾(285)



 第三节 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分析(288)



 第四节 第三次公共图书馆定级标准与评估结果(304)



 第五节 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总结与反思(310)



第九章 我国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研究(320)



 第一节 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背景(320)



 第二节 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回顾(322)



 第三节 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分析(324)



 第四节 第四次公共图书馆定级标准与评估结果(338)



 第五节 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思考(341)



第十章 我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研究(350)



 第一节 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背景(350)



 第二节 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回顾(355)



 第三节 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分析(358)



 第四节 第五次公共图书馆定级标准与评估结果(379)



 第五节 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反思(386)



第十一章 我国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研制(389)



 第一节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研制工作启动(389)



 第二节 理论结合实际: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的调查研究(391)



 第三节 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体系构建(395)



第十二章 公共图书馆评估信息化平台研制(406)



 第一节 现实需求与可行性论证(406)



 第二节 信息化平台搭建(409)



 第三节 平台调试与未来发展(413)



第十三章 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管理研究(417)



 第一节 广泛征求意见与试评估检验(417)



 第二节 评估宣讲与培训(421)



 第三节 正式评估与定级工作(426)



第十四章 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未来(433)



 第一节 模式视角:从绩效评估到绩效与成效集成评估(433)



 第二节 工作视角:公共图书馆评估活动发展趋势(435)



 第三节 人员视角: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交融评估(440)



主要参考文献(445)



附录:历次评估定级一级图书馆名单(450)



索 引(469)



后 记(471)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 言


任何组织都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都是由人组成的,有其特定的职能与目标,作为公共组织的图书馆也不例外。当一个公共组织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者需要确定该公共组织的行业贡献与影响时,评估或评价就产生了。


什么是图书馆评估?图书馆评估(library evaluation)也称为图书馆评价。在图书馆和情报科学领域,评价(assessment)是以定性或定量方式衡量图书馆的藏书、服务和计划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以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在图书馆规划领域,评价是通过收集数据进行资源、服务、绩效的估价并予以改进的过程。


我国对图书馆评估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早在1984年翻译出版的R.D.Stueart等的《图书馆管理》(Library Management)中已有“对组织机构的评价”,但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界的著作中都没有关于图书馆评估的专门论述。


随着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评估实践的发展及图书馆评估理论研究的深入,图书馆评估或评价开始进入我国图书馆管理学体系。王学东著的《图书情报管理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只讨论了图书情报系统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并附《陕西省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实施办法及指标体系(试行草案)》。林增铨著的《图书馆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将图书馆评估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管理方法,即“根据一定的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和科学分析,对图书馆适应社会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付立宏等著的《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将“图书馆评价”作为专章论述,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包括岗位评价、服务评价和效益评价等。


在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理论形成之前,关于组织的评价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1952年,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在《计划、开发公司的组织结构》(Plan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mpany Organization Structure)研究报告中调查发现,大多数公司在组织评价中采用了9条原则。这些原则以后得到不断的补充,不仅适用于营利组织的评价,也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评价。著名的图书馆管理学者R.D.Stueart在其合著的《图书馆管理》一书中就照搬了一般组织评价的15条原则,包括目的一致性原则、效率原则、控制幅度原则、等级原则、授权原则、责任原则、权力与责任同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权力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定义原则、隔离原则、平稳原则、灵活性原则、领导工作简化原则。


绩效评估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是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由一系列管理机制和技术构成的有机体,是包括绩效管理过程、组织绩效评估、项目评估、品质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等内容的一个系统。罗伯特·巴克沃在《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表现》一书中提出:“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其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在协议中对未来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及员工都融入绩效管理体系中来。”如果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或动态过程,那么绩效评估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引擎作用。


绩效评估除在企业成功应用之外,还广泛应用于政府和各类公共组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为回应公共服务私有化及纳税人抗议政府支出失控等外部压力,纷纷通过战略规划、预算和绩效评估这类方法,寻求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服务机制。1993年美国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ct)规定,“每个机构应提交年度绩效规划和报告”,将财政预算与政府部门绩效联系起来。克林顿政府组建“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实施“企业型”政府再造,在此后的三年里,美国联邦政府精减了24万名公务员,删减了1.6万页法规,简化后的法规达3.1万页,每年可节省开支280亿美元。英国1997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Local Government Act)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估制度,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及固定的程序。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政府政策评价法》(Government Policy Evaluation Ac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于1997年出版的《追求结果:绩效管理实践》(In Search of Results: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s)归纳总结了各国绩效管理的体系设计,包括目标与方法、绩效衡量、服务品质、绩效检查、绩效信息的运用、成果导向的管理等。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迅速发展起来。


图书馆引入绩效评估是随着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萧条,直接导致图书馆经费大幅削减。于是,图书馆界不再修订全国性的图书馆标准,而是转而调整管理方式,制定战略规划与引入绩效评估来明确自身社会角色,争取社会理解与支持。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ublic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PLA)于1980年发布了《公共图书馆规划程序》(A Planning Process for Public Libraries),将绩效评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1982年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又发布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产出评估》(Output Measures for Public Libraries),以产出(output)或服务绩效(performance)作为评估的标准,采用12种方法评估图书馆的服务是否达到规划的目的或目标。这12种方法包括:①年人均图书资料流通量,②年人均馆内图书资源使用量,③年人均到馆次数,④年人均参加图书馆活动次数,⑤年人均使用参考咨询服务次数,⑥参考咨询服务满足率,⑦图书资料标题满足率,⑧图书资料主题与作者满足率,⑨图书资料阅览者满足率,⑩注册读者比例,图书资料年均流通次数,图书资料传递率。《公共图书馆规划程序》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产出评估》这两个指南被图书馆界广泛应用,对美国及其他国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很多图书馆直接将战略规划目标纳入绩效评估流程(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简称PEP),自此,图书馆的绩效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被引入图书馆,图书馆从服务质量评价发展到图书馆质量全面评估,促使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成果——LibQUAL+系统的问世,该系统迅速成为国际图书馆界广泛应用的图书馆质量测评系统。


在图书馆质量管理和战略管理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图书馆绩效评估标志着图书馆的转型,即从行业内部标准导向转向行业外部用户导向,从图书馆基本要素的管理转向综合应用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规划管理(planning & programming)、预算制(budgeting systems)、零基预算法(zero-based budgeting)等的新型管理。随着产出(output)、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影响(impact)等概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不断强化,绩效评估成为不仅关系图书馆个体全面优化,而且推动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1996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简称IFLA)大学与研究图书馆专业组发布了《质量评估:学术图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南于2007年修订出版了第二版并改名为《质量评估:图书馆绩效评估手册》(Measuring Quality: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Libraries)。


1998年4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发布了ISO 11620:1998《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并于2003年7月5日对这一标准进行了补充,发布ISO 11620:1998Amd.1:2003《信息与文献 图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1:增订图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为适应图书馆发展的新形势,ISO于2003年11月1日发布了新的标准ISOTR 20983:2003《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


一些国家出台了专门的标准和指南,如198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出版了《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评估》(Output Measures for Public Libraries)。199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学术图书馆绩效测评项目”(Performance Measure for Academic Libraries Project)开发了绩效评估方法。1990年,英国发布《成功的关键:公共图书馆绩效指标——绩效测评和指标手册》(Key to Success: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Public Libraries:A Manual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Indicators)。1995年,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发布《有效的学术图书馆:评价英联邦学术图书馆绩效的纲领——图书馆绩效指标的联合咨文报告》(The Effective Academic Library: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UK Academic Libraries)等。


在国际图书馆绩效评估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如F.W.Lancaster的《图书馆服务的测评与评估》(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和《如果你想要评估你的图书馆》(If You Evaluate Your Library)。R.D.Stueart等著的《图书馆管理》第三版中专门讨论了人员的绩效考评(performance appraisal)和控制中的绩效预算(performance budgeting)等绩效管理问题;2002年该书第六版更名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管理》(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Management),R.D.Stueart详细论述了绩效评估,指出“绩效评估嵌入在战略规划过程之中,是支持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决策的最基本的反馈机制”。2005年,J.R.Matthews在《面向管理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与管理》(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or Library Managers)一书中指出:“绩效评估的作用不只是终结,而是作为改进运行与服务以及提供适当的评价向利益相关者报告的手段。”


相比之下,我国图书馆界虽然在图书馆管理领域有许多重要成就及突出特色,但在绩效评估方面相对滞后,这与我国缺乏对绩效评估研究与指导的图书馆管理理论密切相关。


我国有关图书馆管理的重要著作主要是基于科学管理理论,围绕图书馆人员、经费、藏书、建筑设施等要素展开,以黄宗忠著的《图书馆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谭祥金著的《图书馆管理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为代表,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务派都没有将绩效评估纳入图书馆管理范畴。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才开始重视绩效评估理论的引入,一些图书馆率先开展绩效评估实践探索,图书馆学界陆续开展了以绩效为主题的图书馆管理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学核心课教材,付立宏等编著的《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介绍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但没有介绍绩效管理或绩效评估。刘兹恒等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图书馆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到了绩效评估,但也没有全面介绍绩效管理或绩效评估。总体来看,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绩效管理没有在图书馆管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图书馆界缺乏对图书馆绩效评估实践进行的全面系统总结与深入分析,更缺乏适合中国图书馆管理的绩效评估理论指导。


鉴于此,南开大学研究团队于2019年申报了“基于绩效和成效集成的公共图书馆评估理论与评估标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ATQ002),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本书就是这一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理论篇,从全面梳理国内外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学术研究入手,概述我国和国外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结成绩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通过案例分析反映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下篇(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为实践篇,对我国从1994年开始开展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详细分析第一次到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背景、评估标准与评估实施过程。本书结合南开大学研究团队进行的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研制工作,揭示我国在公共图书馆评估领域的重要创新,包括评估标准的科学化、评估管理信息化和评估模式多元化等,讨论并描绘了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未来。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