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续校书(全三册)
 
 
分享到:
编  著  者 于鬯 定价 2800.00
责任编辑 司领超 ISBN 978-7-5013-8218-7
出版时间 2024-10-30 版次 B1
印刷时间 2024-10-30 印次 Y1
库存提示 有书 规格 精装,正16开,
丛  书  名 近现代学人学术著述丛刊
所属分类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 G256.3
读者对象 广大读者
相关下载 图书文件下载(TXT)  目录附件下载
 
购买数量    
 
图书简介[ 滚动 - 展开 ]  
 


《香草校书》是于鬯校勘经部的著作,《香草续校书》是校勘子部、史部的著作,两部著作堪称姊妹篇。两书虽然名为校勘,但《香草续校书》大部分内容为训诂,当为训诂性著作。《香草续校书》包括对《老子》、《管子》《晏子春秋》二卷、《荀子》二卷、《墨子》二卷、《庄子》三卷、《韩非子》二卷、《吕氏春秋》、《列子》、《列杨》、《孙子》《商君书》、《内经素问》二卷、《水经注》、《淮南子》的训释,凡二十二卷。稿本《香草续校书》藏于上海图书馆,对其进行整理出版有利于展现于鬯的小学成就,更好地理解于鬯其他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著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于氏注释古代典籍的活动。

 
目录[ 滚动 - 展开 ]  
 


總目録             



                  



第一册     前言         1



                  



         老子         1



         管子         55



         晏子春秋         221



         荀子二卷         277



         荀子一     279



         荀子二     333



第二册     墨子二卷         1



         墨子一     3



         墨子二     81



         莊子三卷         183



         莊子一     185



         莊子二     225



         莊子三     267



         韓非子二卷     309



         韓非子一         311



         韓非子二         351



第三册     吕氏春秋二卷         1



         吕氏春秋一     3



         吕氏春秋二     49



         列子         95



         列楊         139



         孫子         165



         商君書     213



         内經素問二卷         249



         内經素問一     251



         内經素問二     301



         水經注     351



         淮南子     377



                  



 

 
前言[ 滚动 - 展开 ]  
 
前言





《香草續校書》是清末學者于鬯所撰寫的一部重要的校勘學著作。


于鬯(1854—1910),字醴尊,號香草,清末江蘇南匯(今上海市)人。秀才。他雖然一直未考取舉人、進士,但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參加并通過了每十二年纔考一次且每縣衹有一個名額的拔萃科考試。由於他是家中獨子,且父母年事已高,因此遵循舊制終生未入仕,以布衣之身致力於教學與治學。他主持過南匯芸香草堂講席,提倡漢學;又於南匯周浦鎮設立治經會,與鄉賢同志講論學問。


于鬯精於傳統小學,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方面都下過極大功夫,緣此,他對經史及諸子之學都頗有研究心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生平事迹分見於民國時期編纂的《南匯縣續志》《青浦縣續志》。此外,與其大致同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繆荃孫撰有《于香草墓誌銘》,現代著名年譜學家秦翰才編有《于香草年譜》,皆可參讀。


據上述有關資料可知,于鬯因學養深湛,頗受當時著名學者俞樾、王先謙等人的期許。雖然他享年衹有五十六歲,但他心無旁騖,以讀書、著書爲務,最終結撰成書的有二十三種,可謂成果豐碩。可惜限於財力,刻印行世的衹有《讀〈周禮〉日記》《讀〈儀禮〉日記》《卦氣直日考》《説文職墨》《香草校書》《香草續校書》《花燭閑談》等數種而已,其他大都以稿本、抄本的形式流傳,現分藏於上海圖書館和南京圖書館。


在于鬯衆多著述中,古代典籍的校勘之作是非常突出的,生前他就自己編訂爲《香草校書》和《香草續校書》。


《香草校書》的主要校勘對象是群經及傳統小學典籍,包括《周易》《尚書》《逸周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大戴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國語》《孝經》《論語》《孟子》《爾雅》《説文》,總計十七種六十卷。《香草續校書》則以考校諸子文獻及少量史書爲主,總計十五種二十二卷。此外,他還校過《楚辭》及宋人洪遵的《泉志》,不知何故并未收入到《香草校書》或《香草續校書》中。


目前學界對《香草校書》的稿抄本流傳情况,還不是很瞭解,據1984年中華書局整理本前言可知,當時曾據上海圖書館所藏舊抄本增補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刻本中所缺的十卷内容,但完殘的具體情况就不清楚了。而《香草續校書》是一份比較完整的稿抄本,且保存狀况良好。細觀于鬯的墨迹可以看出,鬯、爲、名、也等字都有明顯的書寫特徵,由此可以推知,由他本人書寫的有《老子》《管子》《墨子》《莊子》《列子》《商君書》《内經素問》《水經注》,而《晏子》《荀子》《韓非子》《吕氏春秋》《列楊》《孫子》《淮南子》則是他人所抄,且抄者不止一人,但書眉上有于氏親筆批註,行間有其親筆校改,可知書稿經過一再審校。需要説明的是,其中《列楊》一種,專從《列子》中摘取與楊朱言行有關的文字加以校勘,不算是另外的子書品種,且其所引文字除《列子》外,末有三條分别出自《莊子·應帝王》《説苑·權謀》《淮南子·説林訓》,逕稱之“列楊”,稍嫌不妥。于氏對此没有交代,不知是其偶疏,還是屬稿未定所致,暫時衹能存疑。


《香草續校書》的校勘方法與《香草校書》基本接近,既重視版本核校,更重視文義考證。于氏生當清末,仍然能在校勘事業上异軍突起,成爲里程碑式的學者,原因或許正在於此。于氏雖説行文謙退,但也嘗言道,“自高郵《述聞》後有德清《平議》,德清《平議》後有此書”(《香草校書》自序),自謂直追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和俞樾,自許之意還是禁不住躍然紙上。


當然,于氏的説法也絶不是自我過譽,細讀其校語,覺得他不愧是清代校勘學的殿軍人物。他在《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下的按語中指出,“‘使’下疑脱‘國’字,上文云‘小國寡民’,此‘國’字承上‘小國’,猶下文云‘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民’字承上‘寡民’文例也。脱‘國’字失例,義亦不曉”。此説雖然不能遽定爲確解,但畢竟有相當的説服力。他在《孫子·計》“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下的按語中指出,“‘曲’疑‘典’字之誤,《國語·周語》‘瞽獻曲’宋公序本‘曲’作‘典’,是其例也。曹操《略解》以‘曲’爲部曲,蓋不然。”判斷合理,引證可信。這樣精彩的條目在書中所在多有,毋須多舉,讀此書者自可尋繹。


略檢以往相關論著可知,過去對《香草校書》的研究還是比較充分的,但對《香草續校書》的討論相對還是偏少。雖然中華書局曾於1963年出版過《香草續校書》的點校本,但一來衹是圈點斷句,并非規範的標點,二來在排印時又發生了新的錯誤。因此,將這部世人難得一見的稿抄本原樣影印出來,爲廣大讀者提供一份可靠的原始文獻,無疑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劉心明



二〇二四年九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29290号 访问量:6784886
发行联系电话:010-66114536 66121706(传真)66126156(门市)